一張就像貼紙般輕薄、柔軟的「智慧貼紙」,它其實可以是 IoT 物聯網感測器,在智慧製造領域中能夠用來診斷機器設備的使用狀況,就像是幫病人把脈一樣,洞察設備是否有異常狀況。成立於 2020 年的 Smart Tag,以這樣概念及產品,一舉奪下 2020 年「高通台灣創新競賽」(Qualcomm Innovate in Taiwan Challenge,以下簡稱 QITC)冠軍。
從診斷人到診斷機器
創辦 Smart Tag 的執行長張焜傑(Kim Chang),父親是中央大學光電所教授張榮森,他自幼跟著父親待在實驗室;因為實驗室並不缺工程師,反而缺的是需要了解商業運作的人才,因此張焜傑選擇先去唸中央財金系,後來更到了荷蘭攻讀金融研究所,回到台灣接著去唸中央大學光電所,更曾以帕金森氏症分析入選奇點亞太創業競賽,並前往美國奇點大學受訓。
後來因為疫情關係,無法收案,張焜傑便放棄了這個題目,從最初分析觀察病患狀況,轉念成替工廠診斷機器設備使用狀況,但這段過程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去了解使用者需求。張焜傑說,即便在參加 QITC 比賽初期只有構想、沒有實際產品,高通提供的資源對於產品開發仍有很大的幫助。
張焜傑提到,新創最擔心做出來的東西能否符合業界標準,而高通所提供的創新實驗室環境,有許多的設備器材可以進行產品檢測,不只如此,高通的工程師也給予許多實際的協助,因此 QITC 比賽對於新創而言,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資源。
在參與 QITC 比賽過程中,Smart Tag 利用內建 Qualcomm Snapdragon 845 晶片的裝置作為邊緣運算閘道器,搭配「智慧貼紙」,開發出一種可以選擇正確量測點位置的系統技術「Early Feature Selection」,可以在裝機的第一天,就能找出機台哪個位置的震動或是溫度變化,對於機台健康狀況的預測模型有意義,進而節省模型搜集資料與訓練的時間。
張焜傑表示,像這樣輕薄、可以黏貼的「智慧貼紙」,只要貼在機台設備的表面,就可以蒐集機台在生產過程中,包括溫度、濕度,甚至震動的變化,當蒐集到這些數據,再將數據以藍牙傳輸至閘道,再經由網路依照客戶需求,可以連結公有雲至 AWS,或是傳輸至客戶端的伺服器,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
當客戶想要監控單一數值的話,其實只要貼一張「智慧貼紙」就行了;如果要進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進一步了解機台哪邊出狀況,那麼貼 2~6 張,就能完整記錄機台的變化。
產品定位與目標市場的轉變
雖然 Smart Tag 產品不變,但產品定位早已與先前參加 QITC 比賽時,有很大的變化。張焜傑表示,智慧製造的兩端是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與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Smart Tag 在兩者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將震動或是溫度變化等數據,計算出一個新的指標「衰減係數」,而每個機台、每個模具都會有它的衰減係數。
張焜傑指出,Smart Tag 提供的不是原始資料,而是衰減係數,當客戶拿到機台的衰減係數可以去做良率的機器學習,透過簡單的比對,就能知道怎麼樣的衰減係數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另外,Smart Tag 並不打算涉及到更後面的 AI,原因是目前主要的半導體、石化業客戶通常會有自己的 AI 部門,根本不需要你去服務,而且他也不會和你分享他們的機密資料,但是當他若有「衰減係數」,就能輕易推論出機台的狀況。
其實一開始 Smart Tag 做的東西是要解決中小企業的問題,因為台灣 8~9 成的工廠都是屬於中小企業,利用「智慧貼紙」就能達成智慧化升級,聽起來是不錯的想法,但後來 Smart Tag 在參與 QITC 的過程,檢視台灣製造業的生態圈,發現這樣的產品直接鎖定中小企業根本是失敗的策略。
張焜傑說,中小企業只有在客戶要求的時候,才會真正發生改變;因為中小企業的客戶可能是大企業,這些大企業的客戶或許是 Apple,當 Apple 要求要能即時看到特定工廠的一舉一動,為了達到要求、取得接單的機會,大企業自然會導入自動化系統,而「智慧貼紙」對他們來講,是便宜有效率的選擇;當大企業開始導入,自然也會要求周遭的協力廠商也要導入。
策略徹底扭轉後,Smart Tag 從原先鎖定中小企業轉向針對大企業,但過程中又發現,不能只求規模大就好,而是要思考「智慧貼紙」能夠帶來的效益有多高。張焜傑表示,每張貼紙能帶來最高單位效益的是來自半導體與石化業,傳統上會認為這些東西能夠解決傳產許多問題,的確可以,但由於每張貼紙帶來的效益並不夠高,所以客戶不會那麼迫切需要這樣的產品。
張焜傑認為,半導體、石化業需要無盡的感測器,才可以進行更完整的監控,因為只要能提高 1% 的良率就能帶來巨大收入,所以「智慧貼紙」對他們而言,是非常便利的產品,可以快速蒐集到更多的數據。
雖然到了參與 QITC 比賽最後階段才領悟到這一點,張焜傑為此感到可惜,但他也說,產品定位與目標市場的改變,來自於不斷與高通團隊的溝通對話,多虧了高通,Smart Tag 才能走入半導體產業。現在除了半導體與石化業,Smart Tag 也開始往 PCB 電路板與鋼鐵等產業發展,而原本在石化廠運用藍牙傳輸,接下來也會推出 5G 貼片,解決傳輸距離短與配線等限制。
疫情之下的挑戰
在參與 QITC 比賽的過程,受到疫情影響,雖然無法與高通團隊面對面諮詢相當可惜,但張焜傑提到,高通提供的資源卻絲毫不受影響,每兩周安排一次的通話討論,對於孤獨的新創來講是很重要的連結,整個過程可以發現高通團隊全心全意在協助我們,他也感受到高通是真心希望台灣新創可以成功。
雖然疫情仍未結束,但卻加速了製造業轉型,在轉型的過程當中,許多中小企業不清楚方向,很多新創會為了生存而迎合中小企業主的各種需求,張焜傑提到,新創除了進入概念驗證階段很重要外,更重要的是要釐清自己的價值,要能耐得住寂寞,發掘客戶真正的痛點,才不會被客戶影響,很多客戶不見得知道他自己的需求。
談到要給未來想參加 QITC 比賽團隊的建議是什麼,張焜傑說,報名 QITC 要有膽量把自己的價值觀捨棄掉,可以趁這個階段重新打磨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高通也會提供很多的幫助,但你必須要有勇氣重新檢視自己,尤其是思考自己做的產品與服務真的是客戶需要的嗎?千萬不要因為砍掉完成度 90% 的成品,覺得可惜,因為在 QITC 你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重新去做出正確的判斷。
採訪後記
從研究帕金森氏症的顫抖程度,再到推出「智慧貼紙」,聚焦的領域從智慧醫療跳到智慧製造,領域看似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蒐集數據,並且將其轉換成有價值的指數,要有這樣的「轉念」就像 Kim 講的,創新是歸納的過程,所以必須要有勇氣重新檢視自己的產品與服務,而且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的調整,如同 Smart Tag 從原本鎖定的中小企業到特定產業的大企業一樣,就算你有好的構想與產品,也需要找到屬於適合的定位,才能夠彰顯出更高的價值。
如果你想要了解關於高通更多的資訊,可以前往至 Qualcomm 官方粉絲專頁。
高通與台灣創新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