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憂鬱症!竹謙科技打造以AI語音辨識分析情緒的服務

當你感到心情低落、憂鬱的時候是否會想要找個「樹洞」,說出自己的秘密,或者是希望有人願意傾聽你的心聲。有鑑於憂鬱症族群與日俱增,致力於 AI 心理健康領域的竹謙科技(Bamboo)開發出 AI 情緒應用軟體,藉由語音辨識來分析情緒,用於憂鬱症預防及預防憂鬱症復發,進而為憂鬱症患者與醫生提供協助。

對抗憂鬱症!竹謙科技打造以AI語音辨識分析情緒的服務
竹謙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黃筑萾

具社會使命感的新創公司

竹謙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黃筑萾(Lynia Huang)擁有心理諮商專業及社工師證照,從事心理輔導實務工作長達 10 年以上;很難想像就連開朗樂觀的她,都曾經患有重度憂鬱症,因為過往的經歷讓她在離開軍旅生涯投入創業後,選擇以心理健康服務議題,在創業後她多了一個身分是科技公司執行長。

熱愛挑戰的黃筑萾,當初會唸軍校是因為她覺得很酷,而她選擇以社工做為她的專業,後來在軍中負責官兵心理輔導工作,她提到不論是成為職業軍人或是提供心理輔導都能帶給社會價值,也因此比起一般的創業,黃筑萾所創辦的竹謙科技更多了「社會創業」的色彩。

黃筑萾提到,過往從事心理諮商工作發現,憂鬱症患者越來越多,能提供專業服務的人反而不夠多,而全世界也都面臨相同的問題。黃筑萾感嘆地說,病患增加速度遠不及能夠提供服務的人,現在歐美預約心理諮商都要等上一個月甚至兩個月,你能想像重度憂鬱症病患能夠等待嗎?

黃筑萾希望能夠走出諮商室,幫助那些沒辦法接觸到專業服務的人,不管是資源不足還是預約不到,或是費用問題,因為有太多的人無法接觸到專業服務,最後選擇自殺、消失在這個社會,來不及被救援。她認為,透過科技工具的開發,讓心理健康專業服務變得人人可以取得和負擔,才能夠更加靠近憂鬱症族群。

AI 情緒管理 APP

因為不是技術背景出身,黃筑萾坦言一行程式語言都不會寫,經過友人的介紹才認識擁有技術專長的張連成(Richart Chang),而 Richart 後來成為竹謙科技共同創辦人,並且擔任技術長一職。待過電信業的 Richart 向黃筑萾分享電信業者如何利用語音進行 AI 情緒辨識,並且將其應用到電話客服之中。

當時的黃筑萾心想,如果能夠透過語音辨識一個人是難過或是沮喪,甚至可以適時給予關心,那麼便能做到傾聽別人;或許同理心的回應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有困難,但透過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能讓我們知道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竹謙科技於 2018 年成立(前身為竹謙設計開發),隔年黃筑萾便邀請 Richart 加入公司,並於 2019 年 5 月開始組建 APP 團隊,然後以不到半年的時間,在同年 10 月開發出 AI 情緒管理 APP「Here Hear 聽聽」並且上線,整個開發速度相當快,也充分展現出黃筑萾軍人背景的高執行力。

《Here Hear 聽聽》是款隨身 AI 情緒管理 APP,運用最新情緒科技(EmoTech)設計而成,只要錄製 30 秒聲音,就能偵測及辨識分析出分數,這其中包括情緒分布狀態,能給用戶建議,當這些技術整合到聊天機器人(ChatBot)就更加不一樣,聊天機器人能跟你互動,你也可以與它說話,系統同時也會根據算出來的結果進入不同的支線,掌握使用者的心理狀況。

對抗憂鬱症!竹謙科技打造以AI語音辨識分析情緒的服務

從 B2C 轉向 B2B 發展

由於當時公司亟欲進行募資,因此發展迅速,正職員工一度達到 15 人,而「Here Hear 聽聽」用戶在 2020 年 2 月就累積到 5 萬名。後來受到 COVID-19 疫情影響,包括募資在內很多事情停擺,縱使疫情下用戶成長速度仍然相當快,但現金流出現問題,再加上服務未能及時變現,不得不在同年 8 月進行調整,資遣當時公司超過一半的人力。

除了人力資源的調整,竹謙科技也調整原有的產品策略,從最初的 B2C(Business to Customer)轉向能夠更快變現的 B2B(Business to Business)。從未想過要做 B2B 服務的黃筑萾,從接觸使用者開始思考,後來發現軍中或心理衛生中心的服務人員負擔都相當重,因為預算不足、個案量非常多,最後造成過勞,就連心理諮商師都還要尋求同業協助,成為普遍現象。

考量專業有許多不可取代性,如何減輕服務人員的負擔,黃筑萾認為這是可以切入的方向之一,因此開始接觸軍方,後來因為國軍弟兄自殺案件頻傳並未減緩,軍方終於在 2022 年 6 月決定採用竹謙科技的解決方案「e 心守護」心理健康管理系統,而這套軍方專用的 AI 情緒應用軟體也預計將在 12 月正式上線。

雖然溝通時間長、速度緩慢,但黃筑萾指出,軍方在心理輔導這塊領域仍相當先進,因為沒有看過哪個國家有一套全國性的心理健康系統能用來進行自殺防治,透過 APP 就能幫助基層官兵,重點是能讓我們知道誰需要被幫助,可以直接藉由手機就能知道狀況,雖然是 B2B,但現在的狀況更像是 B2B2C(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的場景,未來也希望能夠拓展到一般企業及海外市場。

以 AI 情緒辨識分析為核心

不論是 B2C 或者 B2B 應用,語音情緒分析是竹謙科技的核心技術,黃筑萾提到語音分析通常是針對語意,但當初進行技術開發時即認為大部分的人不會把難過的事情講出來,我們必須要找出來他所沒有說出來的,但說話語調與聲紋有一定特徵的人,這項技術最大特色是用語音來進行情緒辨識,所以它可以跨越語言的障礙,當被偵測出來後接著還要能夠有處置作為。

黃筑萾指出,憂鬱症有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或者需要專業醫療來協助的狀態,若無法針對不同狀況能有不同的因應措施,那麼系統設計就會不夠完整。例如在中度狀況下,有反芻思考的特徵,會反覆出現負面情緒或想像,這時候能藉由聊天機器人與對方互動,聊天機器人的優點是能夠 24 小時使用,用戶不用等到心理諮商師有時間才能幫忙,而聊天機器人並不會完全取代心理治療,當需要心理諮商的時候,只要在固定時間與對方對話即可,聊天機器人就是很好用的輔助工具。

像是自殺意圖也能夠偵測進行預防,黃筑萾表示,雖然一般人從聲音上分不清楚差異,但是當聲音轉換成頻譜圖後就看的出來,能夠用來辨識緊急程度,系統分別也可以進行篩選、辨識,讓流程更加完善,而表面上是聊天機器人的服務,實際能應用到相當多不同技術,並且整合再一起。

對抗憂鬱症!竹謙科技打造以AI語音辨識分析情緒的服務

從軟體服務嘗試硬體開發

竹謙科技這幾年的轉型,陸續有了開花結果,除了與軍方展開合作外,更在 2021 年參為「高通台灣創新競賽」(Qualcomm Innovation Taiwan Challenge,以下簡稱 QITC)獲選為入圍團隊之一,並且展開為期 6 個月的育成計畫。

原本要與竹謙科技展開合作的 Acer,向黃筑萾告知 QITC 這項活動,而黃筑萾也被豐厚的獎金,以及 QITC 擁有相當完整的業師陣容,並且提供非常多元的課程(智財權培訓、商業輔導協助、工程資源等)所吸引。黃筑萾回想當時在報名時,由於竹謙科技主要是提供 SaaS(軟體即服務),因為 QITC 會使用到晶片、運用高通平台解決方案,所以內部有不少討論。

黃筑萾提到,本來是想透過語音進行 AI 情緒辨識的應用,由於這項應用只要有聲音就能使用,所以終端裝置可以是機器人、智慧音箱或者是車用的語音助理,有非常多元的呈現方式,最後選擇智慧音箱的型態,因為智慧音箱比較接近於心理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再加上市面上的智慧音箱大多提供類似的應用,包括鬧鐘、播放音樂等,並沒有殺手級應用。

由於心理健康涉及隱私問題,因此對使用者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將 AI 模型縮小放到晶片,並且直接在終端裝置上運行。黃筑萾表示,經過半年不斷努力將其瘦身,但過程中遇到選擇的晶片無法適用,最後幾乎是把高通所有的晶片都試過一遍,後來才在最後一刻選擇了用在機器人的 Qualcomm Robotics RB5,參賽作品更是趕在最後一天才做出來。

以 APP 服務起家的竹謙科技,因為 QITC 的關係嘗試將軟體服務做成硬體裝置型態,雖然後來終端客戶還是希望以 APP 與 Web 的形式提供服務,後續的應用未能看到硬體裝置。不過,黃筑萾認為,將 AI 模型縮小放入到晶片是未來的趨勢,現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也越來越成熟,預期接下來會有更多的垂直領域應用,而心理健康也在某個垂直領域當中,因此期望未來能在資金充足下把 AI 模型放到晶片上,做出適用的硬體裝置。

QITC 能夠擴大你的眼界

在經歷 QITC 洗禮後,黃筑萾認為,QITC 帶給她許多自信,讓她能夠勇於走出世界,擴大自己的國際視野。

相較於其它新創競賽,黃筑萾提到,當初並沒有想到 QITC 在專利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會有那麼完整的工作坊課程,而且內容具有國際觀,這對技術公司而言相當重要,也讓她知道專利用途不是只有用來告別人還能夠授權別人,能讓智慧財產權更有價值。

對於想要有意參與 QITC 的新創團隊,黃筑萾說,如果你的團隊技術含量很高,那麼 QITC 絕對可以讓你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許多,因此她也非常想推薦給新創團隊參加。

對抗憂鬱症!竹謙科技打造以AI語音辨識分析情緒的服務

採訪後記

其實心理諮商師也需要心理諮商,投身心理健康議題創業的 Lynia,解決的是時下日益劇增的社會問題,不只是在幫助憂鬱症患者,同時也在解決心理諮商師過勞的問題,但她選擇運用科技的力量去改善,令人相當動容。她也提到,創新並不是完全是創造新的東西,很多是從既有生活中找尋靈感,就好像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拆解每個步驟來看,有沒有可以換掉或者讓它能夠變得更好的部分,只要留心在生活中,創新便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都有機會因為改變而成為創新。


如果你想要了解關於高通更多的資訊,可以前往至 Qualcomm 官方粉絲專頁


Anna Nikova

創辦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縮減數位落差,目前是手機網站總編輯、數位觀察者,透過網路分享知識;主要關注 5G 通訊、IoT 物聯網及手機等智慧裝置的應用與市場發展。